商朝末年,商纣王的暴政让天下百姓苦不堪言,他沉迷于享乐,不理国政,人民的疾苦无处申诉。周文王在西岐起兵,得到了姜子牙的支持,最终成功在牧野之战中大获全胜,攻破商朝的都城朝歌,商朝由此灭亡。那么,这两个历史上著名的地方谷锦网,如今又在哪里呢?
实际上,周族的发源地并非西岐,而是一个名为豳的地方,位于今天的陕西省。在那里,周族人曾世世代代生活了许多年。然而,在公亶父当政时期,豳地被西戎侵扰,成为了西戎蛮族的目标。那些蛮夷部落时常进行劫掠,周族因实力弱小,无法抵抗这些外敌,甚至连自保的能力都没有。
为了解决这个困境,公亶父决定带领周族人民迁徙到一个更安全的地方,这个地方便是位于岐山北麓的周原。到达周原后,周族获得了更为肥沃的土地,并且不再遭到西戎的骚扰,得以迅速发展,逐渐从一个不起眼的小部落,成长为一个强大的族群。
展开剩余83%公亶父去世后,他的儿子季历继承了族长的位置,并且展现出更加出色的领导才能。在季历的带领下,周族不仅发展迅速,还对西戎发起进攻,成功将这些蛮夷赶走,扩大了周族的领土,报了先父的仇。然而,季历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商朝朝廷的警觉,许多人开始对周族的强大感到威胁。于是,一些商朝的大臣向商王文丁建议,要限制周族的扩张。
文丁为了遏制周族的崛起,决定以封侯为名,召季历前来朝见。季历并未想到文丁会对他不利,便放心大胆地前往殷都。殷都是商朝的首都,商朝的政府运作和军事指挥都在这里。文丁见到季历后,表现出极大的尊敬,称赞他成功驱逐西戎,并将季历封为“周西伯”以示奖励。
季历在接受了文丁的奖励后,准备返回周原,然而文丁却让他暂时留在殷都休息几日。季历虽然有些担心周族的事务谷锦网,但仍然无法拒绝商王的盛情邀请。实际上,文丁并非要带季历参观殷都,他心里早已有了杀害季历的打算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文丁对季历的态度逐渐由尊敬转为厌烦,尽管季历曾多次表示想要离开,文丁却一直未让他回去。最终,文丁用一个借口将季历杀害,并假装对这一决定感到遗憾。
为了显示自己宽宏大量,文丁将季历的儿子封为西伯,这位西伯后来便成为了周文王——姬昌。姬昌继承了父亲的事业,继续壮大周族,并吸引了大量有才之士,包括姜子牙等杰出人物,纷纷投奔周国,帮助周族发展壮大。
姬昌治下,周族逐渐崭露头角。他实施仁政,关心百姓疾苦,致力于减轻税赋,轻徭薄赋成为周族的政策之一。姬昌的仁爱政策令周族声名远扬,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百姓前来投奔,而商纣王依然沉迷于酒色与奢华之中,对百姓的困苦漠不关心。
为了取悦爱妃妲己,商纣王发明了极为残酷的“炮烙”刑罚,这种刑罚让无辜百姓痛苦不堪。姬昌得知这一情况后深感悲痛,他主动向纣王请求,献上自己的一块土地,希望能够停止这种残酷的刑罚。起初,纣王答应了他的请求,表示会停止炮烙的使用。然而,纣王一旦占领了那块土地后,却继续实施其他苛刻的惩罚,百姓依旧在水深火热中挣扎。
尽管如此,姬昌废除炮烙的举措引起了广泛关注,更多百姓纷纷前来投奔周族。周族的力量逐渐壮大,商朝朝廷的不满与日俱增,许多人建议纣王除掉姬昌。于是,纣王将姬昌囚禁,但并未立刻杀害他。为了救出姬昌,许多人送来了美女和宝物。最终,纣王被这些美色和财富打动,将姬昌释放,甚至赠送给他弓箭与兵器,进一步加强了姬昌的实力。
姬昌回到周原后,继续秘密发展周族。在此期间,两个小国的君主因争执而前来寻求姬昌的调解。姬昌不仅凭借自己的智慧调解了两国之间的矛盾,而且周国的文化与氛围也让前来求助的国君大为震惊。周国的百姓,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,都谦虚有礼、不争不抢,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这让两位国君羞愧不已,最终返回各自的国家。
随着周族的不断壮大,姬昌不仅在百姓心中成为了明君,许多诸侯也开始向他效忠,纷纷脱离商朝的统治,投向周国。商纣王却依然浑然不觉,直到周国的势力愈加庞大,才逐渐意识到局势的变化。
至于商朝的都城,原本的“殷墟”实际上并未改变。纣王由于沉迷享乐,扩建了大量的离宫与别苑,导致殷都的规模迅速增大,最后成为了一个新的名字——朝歌。朝歌的意思是,每日上朝时都能听见歌声,这个名字逐渐取代了“商墟”,并成为商朝的代名词。
而西周的周朝,也经历了几次都城的迁移。最初的西岐,在周文王时期成为了周族的发源地,尽管岐山并非周朝的固定都城。周文王后来将都城迁至渭水平原,称为“丰京”。周武王伐商成功后,又将都城迁至西安,名为“镐京”。东周时期,周朝又迁都洛邑,即今天的洛阳。
总的来说,周朝的发源地“西岐”位于岐山旁边,也就是现今的岐山县。而商朝的都城朝歌,则位于殷墟附近,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区,而朝歌遗址则在河南省鹤壁市的淇县附近。
发布于:天津市哈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